一封2028年的來信
文/閆肖鋒
你好!
現在是2028年。這一年,中國經濟盡管按人均GDP計算還落后于西方國家,但在總體規(guī)模上已與當今世界第一強國不相上下。
回首過去十年,中國經濟砥礪前行,并非一帆風順。
十年前,2018年,全球化出現逆流,世界經濟彌漫著貿易保護主義的霧霾,歐美各國紛紛筑起高墻。尤其是當時的美國總統(tǒng)以“讓美國再一次強大”為由關起了自由貿易的大門;歐洲經濟也在英國“脫歐”的陰霾下躊躇不前。此時,中國高舉全球化的大旗,發(fā)出“一帶一路”的倡議,才讓人類命運共同體這艘巨輪不至偏向。
2018年,正值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中國經濟在四十年高增長后進入中高速發(fā)展的新常態(tài)。當其時,中國經濟本身也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困境之中,“好吃的肉都已經吃完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骨頭”。
那一年,供給側改革尚未全面展開,結構轉型升級在陣痛中啟動。房地產泡沫風險,實體經濟不振,地方債高企,并伴有潛在的金融風險……伴隨著一系列沉疴痼疾,無論高層或民間,人們呼喚政府要重啟大刀闊斧的改革。
那一年,改革呼聲雖高,但社會心態(tài)并非明朗,“焦慮”寫在人們臉上。“佛系”青年一邊強顏歡笑,一邊一路狂奔;“焦慮”中產一邊吐槽高房價,一邊試圖搶購學區(qū)房;富裕人群一邊尋找財富保值增值,一邊試探移民途徑;企業(yè)家一邊尋找投資“風口”,一邊擔憂財產權、政商關系;當然還有政府官員,一邊力圖銳意改革,一邊顧及“槍打出頭鳥”……有人擼起袖子加油干,有人在迷惘觀望。
這一年,悲觀論者有之。當時的心理學研究表明,我們對壞消息更敏感、更傾向于記住。發(fā)布壞消息的人顯得更智慧,更有深度。而保持樂觀,會顯得考慮問題不周到,很膚淺。
曾記否,20世紀60年代人口爆炸和全球饑荒令人憂心忡忡,70年代資源枯竭甚囂塵上,80年代酸雨來了,90年代輪到瘟疫;21世紀初,世界為全球變暖集體焦慮??墒牵@些恐慌(除了最后一個)來了又走了。人類只是運氣太好嗎?
現實是,食品供給、收入和人均壽命步步走高,疾病、兒童死亡率和暴力事件輪番下降;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更便宜了;繼亞洲擺脫貧困之后,非洲也跟上了腳步;互聯網、智能手機和全球貿易前所未有地豐富了人們的生活。
全球如此,中國亦然。
我們能夠肯定的是:天災人禍固然不可避免,但人類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能力也是無窮無盡的。與其對未來擔憂,不如讓我們做個“理性樂觀派”。
社會心理學有一條“自我實現的預言”:積極或者消極的預言,強烈堅持的信念或者錯覺,都足以影響到人們,導致先前堅信的積極或消極的預言得以實現?,F實中,如果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懷有某種期望,這種期望會(不自覺地)引導著這個人對另一個人的行為,導致對方也朝著他的期待前進,最后預言得以實現。
同樣,這個世界會好嗎?答案在你我的行動中。這也是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
世界紛紛擾擾,誰不想看穿表象,直達本質?2018年,網友紛紛給世界80后領軍人物扎克博格的話點贊,“沒有人一開始就能想清楚,只有做起來目標才會越來越清楚。”那一年,人們聽到最有出息的一句話就是:“你要讓自己變得更好,而不是房子變得更好”。說這話的是一對賣了房去海外游學并回國創(chuàng)業(yè)的年輕夫妻。
2018年,一本叫《中國新聞周刊》的雜志做了一個“致十年后”專題。“浮云一別后,流水十年間”,十年后,一切會變成怎樣?告訴你,就是現在這個樣子,但那是大家砥礪奮進、共同奮斗的結果。
一切事物的開始大都是美好的,能把美好延續(xù)下去,便是傳奇。
親愛的2018年,讓我們做個“理性樂觀派”,既不做盲目的樂觀者,也不做消極的悲觀者。融化頑固的堅冰,需要每個個體的熱量,你我的勇氣。
2018年,中國面臨新時代、新矛盾,新思想、新境界,新目標、新征程,你或許仍有一片迷茫如影隨形,但總有一種信念撥云見日。
我在2028年等著你。
祝 春安!
(《中國新聞周刊》2018年第7期)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