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網聚·網絡旺年】
“家和萬事興”、“家是最小國,國是最大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這些充滿哲理的言辭背后,是對家國關系的精辟解讀,也是對家庭概念的強調與重申。一個國家的富強,一個民族的復興,看似是無比高大上的宏觀概念,但是卻最終要體現在這個國家和民族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富裕、幸福、和諧、美滿上。此時此刻,當全國億萬家庭都沉浸在春節(jié)的喜慶氛圍當中,享受著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熏陶的時候,可能很少有人會想到,家才是春節(jié)這個延續(xù)千年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最大的贏家。
我們舟車勞頓、我們奔波千里、我們不顧一切要回到的那個地方,叫做家;我們魂牽夢縈、我們放心不下、我們回來就不想走的那個地方,叫做家。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春節(jié)文化、不同的過年習俗,但是絕大多數的文化與年俗,都是以家庭或家族為單位來進行的。一家人齊心協(xié)力貼春聯、一個家族按照各種規(guī)矩和儀式進行祭祀活動,這些傳統(tǒng)文化載體,時時處處都體現著家的概念,彌漫著家的理念。
客觀上我們要承認,農耕時代的家庭關系更為緊密,家庭成員之間也更為親密。這是因為大家生產、勞動、生活都要在一起,很多事情要互相之間的配合與協(xié)作才能完成。而到了現代化社會,尤其是隨著城鎮(zhèn)化的發(fā)展,家庭變得越來越小,也越來越獨立,家庭與家庭之間的關系,不再像原來那么緊密,家庭成員之間,尤其是一個大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也有些疏遠。
而春節(jié),正好給了我們縮短距離、拉近關系的最好契機。子女與父母、兄弟和姐妹,都以春節(jié)的名義,以回家過年的名義重新聚在一起,以家庭為單位進行各種傳統(tǒng)文化活動,比如祭祀、比如拜年、比如走親訪友,可以說這時候是家庭的概念得到最大強化的時候,也是一個家庭成員內部的凝聚力、認同感最強的時候。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凝聚力,有了這樣的認同感,所以才會有“家和萬事興”這樣的“結論”。
從國家法定假日的角度來看,春節(jié)不過只有短短七天的時間,假期一過,大多數人都將各奔東西,為了工作、事業(yè)和生活繼續(xù)打拼,等到下一次的相聚,可能又要一年之后了。但正是短則三五天,長也不過十多天的相聚,讓我們感受到了父母情、兄弟情、姐妹情,讓我們能夠從親情中汲取力量,從團聚中紓解鄉(xiāng)愁,然后輕松上陣,開始新一年的工作和生活。
從物質的角度來看,現在過年與平時,已經沒有什么兩樣,新衣服想買就買,未必非要等到春節(jié);美食想吃就吃,更不用得到春節(jié)才吃,但是春節(jié)對我們的吸引力,為何仍如一塊巨大的磁石?家庭顯然是一種一個不能被忽視的重要因素,因為家在那里,所以我們回來了,因為家里有父母,所以我們感覺踏實了,溫暖了,這就是家的力量,也是家與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力量。
華夏同慶,舉國歡騰,在這樣的時刻,讓我們以家的名義,干杯。
(未來網評論員 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