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家書,三年尋找……離散38年兄弟終聚首
3月19日,抱著離散了38年的哥哥陳順蓮,從浙江溫嶺專程趕到湖北宜昌的蔣連方嚎啕大哭,久久不愿與大哥分開。
蔣連方抱著離散38年的哥哥嚎啕大哭 傅武第 攝
68歲的陳順蓮與家人團聚 傅武第 攝
這一切,還要從2015年說起。
老嫗尋子
2015年4月的一天,時任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qū)公安分局黃花派出所指導員的吳剛接到一個特殊求助:浙江90歲高齡的老婆婆陳小彩想要找離散30多年的兒子“陳順德”。
老人行動不便,委托一名50多歲的老鄉(xiāng)前來向民警說明情況,同時還帶來了兒子30年前寄回去的一封家書,自己的照片和兒子離家前的照片。
然而,那封寄往浙江的家書,卻不是兒子親筆信,而是由宜昌一名易大姐代寫的。
在發(fā)白的黃色信封上依稀寫著“宜昌市夷陵區(qū)黃花鄉(xiāng)”幾個字。
陳順蓮30多年前寄給母親的家書 傅武第 攝
初現(xiàn)眉目
吳剛立即開始尋找,半個月后終于聯(lián)系上了代寫家書的易大姐,然而易大姐幫忙寫了家書后就離開了宜昌,后來“陳順德”也不知所蹤。
吳剛并沒有放棄,此時他已是“寶貝回家”公益尋親組織的一名志愿者。
2015年4月16日,吳剛在尋親網(wǎng)站上登記發(fā)布信息,并委托志愿者一起關注和尋找,這起尋親他一直記掛在心頭。
吳剛開著車四處尋找線索 傅武第 攝
吳剛與志愿者們在一起討論尋親計劃 傅武第 攝
今年3月,吳剛獲得線索,易大姐已經(jīng)從深圳的女兒家回到宜昌。此時,吳剛人在北京,他立即通知志愿者前去核實詳細情況。
民警吳剛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 李重慶 攝
3月10日,“寶貝回家”志愿者趕到夷陵區(qū)黃花鎮(zhèn)南邊村8組,找到了當年代寫家書的易大姐。
線索中斷
易大姐回憶,“陳順德”有一把大絡腮胡子,30多年前,曾在她開設的預制板廠做工,后來工廠關閉,“陳順德”也離開了。1年后,她在蝦子溝附近遇到過“陳順德”,當時他自行車后面坐著個小女孩,他說自己去了鄢家河,被一戶好心人收留了。
志愿者們趕到夷陵區(qū)鄢家河,一位村干部電話稱有一個姓陳的,去年得了肝病,在夷陵醫(yī)院住院去世了。志愿者們趕緊去核實,所幸去世的并不是他們要找的“陳順德”。
醫(yī)保尋人
人沒找到,卻打開了志愿者們的思路,可以通過醫(yī)保系統(tǒng)找人。他們先后通過夷陵區(qū)醫(yī)保辦、夷陵醫(yī)院尋找“陳順德”。
3月13日下午,夷陵醫(yī)院傳來好消息,通過系統(tǒng)查找,發(fā)現(xiàn)一名叫“陳順蓮”的68歲老人,30多年沒有戶口,而且與他們要找的人有共同的特點——大胡子。
“大胡子”陳順蓮 傅武第 攝
志愿者們立即前往陳順蓮所在的黃金卡社區(qū),在社區(qū)干部的幫助下,終于核實了情況,陳順蓮很可能就是他們要找的人。
采集DNA信息后,志愿者們開始了緊張的比對工作。
3月14日,DNA鑒定結果比對成功,驗證了陳順蓮就是浙江陳老太太要找的兒子。
身世坎坷
據(jù)陳順蓮回憶,自己經(jīng)歷坎坷,10歲喪父,母親改嫁后又生了6個孩子,他只能跟著爺爺一起生活,不久爺爺也因病去世。
1980年,陳順蓮隨著浙江老鄉(xiāng)一起到宜昌打工。其間,他弄丟了身份證,加上生活窘迫,索性也沒有回浙江老家,四處打工過著居無定所的生活。當時沒有電話,老家的地址他也記得不是很清晰,所以只是請當時打工廠里的易大姐幫忙寫了封信回去報平安。其間,他還把自己的名字由“陳順德”改為“陳順蓮”。
后來,陳順蓮被善良的張開發(fā)夫妻收留。感恩的陳順蓮憑著自己的瓦匠手藝拼命做工,幫忙養(yǎng)家,幫忙照顧夫妻倆的一對兒女長大。時間久了,夫妻倆把陳順蓮當成了親兄弟,他們的兒女也把陳順蓮當成了親叔叔,如今陳順蓮已經(jīng)68歲高齡,這對兒女把他當父親一樣孝順。
陳順蓮和張開發(fā)家已經(jīng)親如一家人 傅武第 攝董曉斌 攝
兄弟團聚
19日中午,和趕來的親人見面后,陳順蓮與二弟、三弟、黨弟、妹夫等人一一擁抱,大家都感動得淚流滿面。二弟蔣連方還拿出手機跟遠在溫嶺的母親陳小彩進行視頻通話,提前讓大哥與母親見見面,聊聊家常。
董曉斌 攝
陳順蓮用弟弟的手機與遠在浙江的母親視頻通話 李重慶 攝
陳順蓮兄弟四人與母親進行視頻通話 傅武第 攝
據(jù)了解,陳順蓮回浙江在當?shù)嘏沙鏊謴拖嚓P身份信息后,如果愿意回到宜昌生活,可以辦理低保、醫(yī)保等相關手續(xù),老人的晚年將有更好的保障。對此,蔣連方和張開發(fā)表示會尊重陳順蓮本人的意愿,不論是回老家還是留在宜昌,陳順蓮都是他們的親人。
民警、志愿者和尋親成功的兩家人合影 傅武第 攝
蔣連方向尋親志愿者楊慶表示感謝 李重慶 攝
記者:董曉斌 郭曉瑩
通訊員:傅武第 李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