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買到假貨?乘坐網約車遇害?
電商平臺未盡到資格審核義務最高罰二百萬
對網購剁手黨而言,沒有什么是比買到假貨更讓人心痛的了??粗W上琳瑯滿目的“寶貝”,卻難以分辨哪家才是正品。
“現(xiàn)在網上代購的水太深了,電商平臺上的代購店的產品售價基本都低于專柜價,但其實很多賣家專職賣假貨,代購視頻代購小票逼真得很,根本看不出來。”肖琳告訴中新經緯。
“一開始我覺得有代購錄像的就是真的代購,直到朋友發(fā)給我一條揭露代購發(fā)票、視頻造假的鏈接,我才知道專門有人賣這些小票和視頻。而且很多店鋪的購買視頻長期不會更換,其實早就不具備‘時效性’了。”
此外,由于很多網購店鋪沒有成立自己的公司,即使成立相應的公司,賣家也不會把運營企業(yè)的信息公示在自己的店鋪頁面,消費者面臨的其實是一些“無法查明身份”的賣家。面對電商平臺五花八門的代購店,消費者們在被低價格吸引的同時,其實缺乏可靠的信息渠道去了解眼前的店鋪。
為解決電商平臺的這一問題,《電商法》明文規(guī)定,除從事個人農副產品銷售、零星小額交易等活動之外,電子商務經營者應當“在其首頁顯著位置,持續(xù)公示營業(yè)執(zhí)照信息和與其經營業(yè)務有關的行政許可信息”。如果相關信息發(fā)生變更的,應及時更新。對自行終止電子商務的經營者,還應提前三十日在首頁顯著位置公示。
某電商平臺部分入駐商家公示的行政備案及品牌授權書
這一規(guī)定保障了廣大消費者的知情權,為其辨別真假商品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來源。
此外,針對不久前鄭州空姐、溫州女孩乘坐網約車遇害等惡性事件,許多網友關心網約車平臺是否應當承擔相應責任。
對此,《電商法》規(guī)定,對關系消費者生命健康的商品或者服務,電商平臺經營者對平臺內經營者的資質資格未盡到審核義務或者安全保障義務,造成消費者損害的,除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外,還將被處以最低五萬元,最高二百萬元的罰款。
差評被刪?押金難退?過失轉賬?
這些風險日后有保障了
網購買到了“問題產品”卻不敢給差評,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嗎?在差評騷擾、差評報復、差評被惡意刪除等手段的威脅之下,一個差評的代價,或許高于“問題產品”本身帶來的損失。
肖琳認為,有的賣家之所以這么猖狂的威脅消費者刪差評,就是因為其“威脅成本”太低。如果店家被平臺封了店,完全可以重開一個,所以他們并不在乎和消費者“死磕”。
“那些承諾返紅包來請求買家刪差評的其實算是比較好的賣家了,有一些素質差的賣家,會給你寄一些比較晦氣的包裹,甚至買個呼死你軟件狂打騷擾電話,這些報復手段很難給出直接證據,遇到了也沒招。”肖琳說。
原標題:新《電商法》來了,這些條款事關你的網購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