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2024年6月24日A10版)
蘇軾《醉翁亭記》題刻
瑯琊山石刻是安徽省四處石刻之一。唐宋石刻不少,不乏名人的,譬如吳道子、蘇軾等等?! ?/p>
第一個要看的是吳道子的石刻像,位于瑯琊寺內(nèi)。在寺內(nèi)藏金樓見到了吳道子畫像的仿制品,據(jù)說真品在地宮下,對外不開放?!队^自在菩薩》畫像傳吳道子所作。吳道子是唐代繪畫大師,擅長佛、道教人物畫,書法也不錯。中學(xué)歷史教科書里用“吳帶當(dāng)風(fēng)”評價他的畫。這塊一比一仿制的石碑,130厘米×57厘米,上字下畫,字系楷書,但是有隸書的影子,有歐陽詢書《金剛經(jīng)》的味道,下是觀音菩薩像吧,栩栩如生,飄飄欲飛。落筆一二,“象已應(yīng)矣”。
第二處看的是“庶子泉”,也位于瑯琊寺內(nèi),靠著懸崖絕壁,是唐代李幼卿的遺跡,李陽冰作的《庶子泉銘》并書,刻于石頭上,可惜在宋代,由于戰(zhàn)亂已經(jīng)毀滅了。“庶子泉”三個大字,寫得較好,有李北海的味道,但是由于刻石字款年代久遠(yuǎn),無法辨認(rèn)刻石者姓名,字體楷書,面積130×68cm2,大字,偉岸。旁邊還有莆田鄭大同刻“濯纓”二字,源于《楚辭》“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纓”句。
再看三塊唐代石刻中的李幼卿的石刻,李是唐代滁州刺史,也是唐代名士。其實(shí),瑯琊山名勝開發(fā)和宣傳功勞最大的不是歐陽修,而是李幼卿。大歷六年(771),獨(dú)孤及作《瑯琊溪述》記錄其事。古瑯琊寺,也是李以及山僧法琛開始建設(shè)。但見懸崖上的李幼卿石刻,也是詩刻,朦朧不清,字體隸書,面積60×35cm2,標(biāo)注時間771年。釋文是,“題瑯琊寺地標(biāo)、道揖二上人東峰禪室時助成,此官筑斯地。刺史李幼卿”,詩刻為五言律詩,二十句,開頭四句是“佛寺秋山里,僧堂絕頂邊。同依妙樂土,別占凈居天”。唐代碑刻是瑯琊山石刻的主要部分,也是精華所在,位于東峰玉皇頂?shù)囊粔K峭壁上,除了李幼卿的,還有皇甫曾柳遂詩刻,詩文均是楷書體。我們知道,唐朝的楷書書家高手云集,虞世南、褚遂良、歐陽詢、顏真卿和柳公權(quán)等等,都是大師級別。故從書法的角度看,瑯琊山唐代石刻意思不是很大,這里錄入,主要是年代。相比之下,它們是瑯琊山石刻最早的,題刻者都是唐代名士、官吏和詩人,書法功力也較好。
在瑯琊山石刻三百多片(塊)中,不能不看宋代大儒、全能天才、書法大師蘇軾書寫的其師歐陽修的散文《醉翁亭記》。
國家一級文物、蘇軾書寫的《醉翁亭記》在醉翁亭西的“宋寶齋”內(nèi),碑高兩米多,寬一米左右,嵌入墻內(nèi),每個字有三寸見方,文筆瀟灑,書法自成一體,筆力雄健。高校教材鐘明先生主編的《中國書法簡史》,里面這樣評價此文,“結(jié)法遒美,氣韻生動,極有旭素屋漏痕意。”
除了楷書《醉翁亭記》,蘇軾還寫過草書《醉翁亭記》,據(jù)考證,此書法寫于蘇軾知安徽潁州(阜陽)任上,現(xiàn)此碑存于河南鄭州市博物館內(nèi)。